服装专题

从领航者到巨亏者 ESPRIT出路何在

  • 加入收藏夹
  • 分享到:
从领航者到巨亏者 ESPRIT出路何在

Esprit追快时尚难掩心虚 定位混乱难抑颓势

思捷环球行政总裁马浩思出席在上任后首个投资者日,也就是5月14日,Esprit正式宣布放弃其前任此前公布的4年转型计划,改为以节约成本为短期目标,并以产品做到“物有所值”为未来转型方向。会上他亦为新财年提出一连串财务指标,但预期未来一年业务表现将继续疲弱。

思捷环球是Esprit母公司,就其最新的盈利与近来看,思捷环球2012-2013财年将面临上市10年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额度将超过30亿港元。自上市以来股价连续上涨47倍的大牛股思捷环球如今却面临被踢出蓝筹股的命运。

曾经的思捷环在前主席邢李源的带领下,它曾经历了到目前为止最辉煌的年代,并曾一度被视为港股中的“零售股王”。然而随着最大股东邢李源不断的大幅减持,思捷环球也像泄气的皮球,直走下坡路。

邢李源5年前的离职引发了思捷环球高层动荡,而这次动荡的“后遗症”一直延续至今,思捷环球先后从ZARA、H&M挖墙脚,可这些高管又纷纷离职。2008年后,思捷环球一直在强调受批发业务和欧洲业务困扰,自己的业绩不理想,而这个理由也一直沿用至今。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思捷环球似乎陷入到不断的调整和转型中。2011年,思捷环球前任总裁范德施高调宣布要拿185亿港元重塑品牌形象,赢回“Esprit女士”芳心。那时摆在思捷环球面前的是净利从2010年的42.3亿港元跌落至7900万港元,同比下滑98%的惨痛业绩。

三里屯Esprit、Mango相继撤店 品牌灵魂渐失

在三里屯太古里占据黄金位置的Esprit门店已经闭店并被围挡遮住,Mango在三里屯的旧址将被星巴克取代……这些昔日消费者心目中的“高端”品牌,如今却在快时尚、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冲击下,随着自身迷走的定位、尴尬的价格等原因使品牌夕阳西下。

在Zara、H&M、优衣库、GAP相继成为商场揽客利器、消费者心中时尚标杆时,最早入华的快时尚品牌Mango和在中国服装空窗期时入市的Esprit却在设计、价格、供应链等多方面严重掉队。在Mango的新计划中“故意”漏掉了中国市场,而Esprit的新三年节约计划中也有意缩减一些开支。

如今这些曾稳稳占据商场黄金位置的品牌相继撤离。Mango关闭了一个又一个大面积商铺,仅保留了花十年时间打下的“半壁江山”。Esprit也是如此,在去年关闭了上海中信泰富广场的大型旗舰店后,已在三里屯太古里活跃了五年的Esprit旗舰店也将关张。

除了不敌租金上涨的因素外,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品牌风光渐失,这些品牌的聚客能力也非常有限。“商场需要新鲜、潮流的‘血液’吸引热爱时尚的消费群体,这些品牌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不少消费者也有同感。陈女士表示,Esprit等品牌曾是她心中的“高端”品牌,一件服装打完折的价格都要在500元左右。陈女士强调,两三年前的Esprit很少以折扣形式参加节假日的促销活动。

灵魂人物出走 ESPRIT失魂落魄的“快时尚”

当遭遇市场环境大变,ESPRIT在关键性决策时飘忽不定,丧失了发展良机。  

作为高端消费区,在北京的三里屯太古里很容易感受到时尚界风向的变化。这里,曾经占据黄金位置的ESPRIT门店已经悄然关闭,默默等待着下一个租客的到来。  

ESPRIT——这个“快时尚”元老级的品牌近年日薄西山。定位迷失方向,人气不断滑落,就算高薪挖来竞争对手的高管也无法挽回其颓势。而ZARA,H&M、Uniqlo等后起之秀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与ESPRIT相比,ZARA更时尚,H&M的产品线更丰富,Uniqlo销售网络更发达。在中国市场,随着一线城市北京、上海等地门店的相继关张,ESPRIT已被迫转战二线城市,昔日时尚宠儿光芒不再。  

从2009年开始,ESPRIT的盈利连续三年下滑,这与前一年其母公司——思捷环球最大股东邢李源的离职密切相关。  

1970年代,邢李源成为这个来自于纽约,倡导国际化青春生活方式品牌的亚洲地区代理商。1993年,他运营的思捷远东有限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随后思捷远东踏上了收购整合全球ESPRIT品牌的道路,该品牌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品牌管理权和经营权先后被其收入囊中。

1997年亚洲遭遇金融危机,许多品牌都放慢了自身的发展脚步,但思捷远东却逆势扩张,以较低成本完成了市场布局,一时间,ESPRIT的生意越做越火。

Esprit 全年亏损43.88亿港元 股价下跌5.6%

Esprit Holdings Limited 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0330.HK) 今天发布的2012-13财年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集团全年净亏损43.88亿港元,亏损幅度高于市场预测的31亿港元,去年实现净利润8.73亿港元。

思捷环球(0330.HK) 于5月已经发布了盈利预警,表示由于四大因素导致经营亏损比预期较大:一是收购中国联营公司剩余权益的减值19.96亿港元;另外关闭了约16间亏损店铺,损失2.74亿港元;第三为43 间亏损店铺租赁的有偿合约所作出之拨备2.24亿港元;最后由于转变估计方法以更适当反映库存之可变现净值之额外存货拨备2.28亿港元。

营业额和上个财年相比按本地货币计算下降11.5%至259.02亿港元,主要因业务表现下滑及剥离北美业务和一起财年公布关闭若开亏损店铺的策略性决定所致。撇除这些影响,经调整营业额按本地货币计算为255.23亿港元,按年下降7.7%。毛利率为49.6%,较去年减少130个基点。

欧洲仍然是集团最大市场,营业额为203.01亿港元,按本地货币计算同比下降7.9%,营业额占比从去年75.9%上升至78.4%,主要因剥离北美业务所致,德国是集团在该地区内最大市场,营业额同比下降6.5%,比荷卢区域第二,营业额同比下降11%.

亚太地区营业额下降6.7%至50.79亿港元,中国是区内最大市场及集团第三大市场,营业额下降8%,其中零售业务增2%,批发业务减少22.9%.

思捷环球巨亏44亿 旗下Esprit和Edc品牌老化

在H&M、优衣库、Zara等迅速崛起的快时尚巨头的围攻下,拥有Esprit和Edc两大品牌的思捷环球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其上周发布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年报显示:其营业额下滑14 .13%至259亿港元,而净利润更出现了上市20年来的首度亏损,且是远超市场预期地巨亏43 .88亿港元,去年实现净利润8 .73亿港元。  

曾成功写下Esprit青春品牌神话的思捷环球,近年来随着品牌形象老化模糊,管理层和经营策略频繁变更,业绩不断倒退。  

思捷环球一度是一个时尚品牌神话,从1993年到2008年间,其销售收入从1993年的7.7亿港元增长到2008年的高峰372亿港元,净利润从1993年的0 .78亿港元增长到2008年的64亿港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9 .5%和34 .1%。然而这样的快速增长遭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品牌形象老化模糊、管理层和经营策略频繁变更等所有的问题似乎在一夜间全部暴露出来。

在此后的6年间,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出现了一个6连跌。其2008年至2012财年销售收入从372亿港元跌至20 12年的301 .65亿港元,而净利润则从64亿港元下跌到8.73亿港元。  

“作为国内第一个快时尚品牌,Esprit已经是半老徐娘了。”一位资深的服装行业人士如此评价现在Esprit的现状。  

在5年的阵痛期之下来看今年思捷环球的业绩,颇有壮士断臂的悲壮。据其年报,集团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为非经常性拨备及减值27.2亿元,包括内地联营商誉减值、店铺关闭、陈旧存货拨备。若撇除上述减值拨备,经营亏损为5.3亿元,去年同期经营溢利为9.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