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题

遭遇市场瓶颈 可穿戴设备将带来什么?

  • 加入收藏夹
  • 分享到:
遭遇市场瓶颈 可穿戴设备将带来什么?

可穿戴设备将带来什么?

  自谷歌眼镜问世以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成为IT界的一大热点。除了苹果公司那千呼万唤还未出来的i-Watch,三星、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不少国内企业都已发布或将发布这类智能设备。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可穿戴设备将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后,带动新一轮IT产业的迅猛发展。

  可穿戴设备能为公众带来什么?在未来几年里它们将拥有哪些独特的功能?且听企业界研发人员的观点。

  智能手表会越来越像“表”

  可穿戴设备分为很多种类: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具有采集数据功能的服装……在近日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分析师指出,在未来5年里,智能腕带类设备(包括智能手表、腕带、手环)将占据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70%。埃森哲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则显示,超过50%的受访消费者对手腕上戴一件具有健康监测功能的设备感兴趣。

  可穿戴设备要解决两大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可穿戴设备要赢得巨大的市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开发出一系列智能手机无法很好实现的功能,使可穿戴设备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如何把这类设备的功耗降到最低,使用户不必频繁充电。

  可穿戴设备将为人类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耐克“可穿戴设备”战略性断臂

  近日,外媒报道称耐克总部对旗下的可穿戴设备部门Fuel Band进行了小幅裁员。对此,耐克中国回应称“Nike+ Fuel Band SE仍旧是业务的重要部分”,但并没有对裁员或收缩一事做直接回应;而耐克CEO马克·帕克则于近期证实,该公司的Fuel Band运动手环部门将把重点转向软件。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或许只是这家运动巨头在可穿戴设备领域遇到的暂时瓶颈,未来或会诞生出如“耐克+苹果”的强强合作,而这家运动服装巨头所要去适应的,将是全然不同的科技领域的游戏规则。

  遭遇市场瓶颈

  “这也意味着在试水多年后,受限于成本、人才、市场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耐克正在收缩其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探索。”

  改变游戏规则

  耐克早已习惯将产品的设计、生产、品牌把控在自己手上;而在科技领域,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附加值,对等的合作可能更符合这个行业的规律。  对于这家运动服装巨头来说,适时抽身而退也不失为一种商业智慧。

  有行业分析师就表示,尽管耐克开发科技产品的历史已有10年,但其首先是一家运动服装公司,毕竟前者不是其核心业务。如果要把FuelBand带到更高的层次,势必要花费极大的努力,因此他们决定还是调整战略,专注于软件和社区打造,把硬件的工作交给最擅长的人。

1/3可穿戴设备存活率仅半年

  炙手可热的可穿戴设备被泼了一盆冷水。研究机构Endeavour Partners的调查显示,目前美国近三分之一的可穿戴设备持有者在半年之内就弃用了自己的设备虽然,在消费市场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但其在资本市场依旧是备受热捧。这主要得益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美好的市场前景。然而,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引导性需求阶段,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国内厂商亟需做的事情。这也是产品刚性需求的内在解决之道。

  可穿戴设备消费市场陷入窘境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无论是对各大科技厂商还是投资者而言,无疑是炙手可热的项目。然而,一篇日前刊登在一国外知名媒体网站上的文章却给了仍处于发展初期的可穿戴设备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该篇文章对可穿戴设备目前所面临的窘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在经历了一段爆炸式的增长之后,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功能同质化现象开始变得严重起来,同时由于许多可穿戴设备在外观设计和续航能力上有明显的劣势,如今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购买可穿戴设备之后将其弃用。

  资本市场仍受热捧

  尽管可穿戴带设备在消费市场遇冷,但其在资本市场仍旧热度不减。4月1日晚间,邦讯技术公告称,拟收购厦门市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交易价格不超过2.4亿元,从而涉足可穿戴业务。4月2日开盘,公司股价涨停。邦讯技术对可穿戴业务的追逐只是行业的一个缩影。

  行业尚处引导需求阶段

  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处于引导性需求阶段,培养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成为刚性需求,有很多问题还需要解决。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4-5年后可能慢慢变成主流。

可穿戴设备:前景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有人戏言,可穿戴设备的“鼻祖”是“星爷”。在电影中,周星驰扮演的特工“凌凌漆”一会儿拿出可当吹风机的鞋子,一会儿拿出可刮胡须的“大哥大”,很是拉风。不过,伴随科技的进步,可穿戴设备也从最初的专属品变成如今的大众消费品。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智能可穿戴市场规模约为30亿至50亿美元,未来两到三年有望达到300亿至500亿美元。分析认为,2014年或将成为可穿戴设备普及元年。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可穿戴设备是他们打造各自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早在2012年,谷歌就发布了一款名为“Project Glass”的拓展现实眼镜。该设备具有网上冲浪、电话通讯和读取文件等功能。到目前为止,苹果虽然还没在该领域“扣动扳机”,但在传闻中,苹果将推出一款名为“iWacth”智能手表,业界大多相信“iWacth”的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微软的物联网团队近来也在大肆“招兵买马”。

  分析师预测,下一个消费电子领域的霸主极有可能是可穿戴设备厂商。刚刚获得2.5亿美元融资的Jawbone就可能成为候选者之一。这家公司生产的UP智能腕带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追捧。这其中就包括雅虎CEO梅耶尔。为了庆祝自己任职雅虎一周年,她还自掏腰包向雅虎员工赠送了该设备。

  国内厂商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也动作频频,包括百度的Baidu Eye眼镜和咕咚手环、果壳的Geak Watch智能手表和Geak魔戒、小米的智能鞋等。来自艾瑞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约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

  可穿戴设备前景虽然很美好,但现实依旧很“骨感”。消费者对此往往只是出于“猎奇”,实际购买欲望并不强。一方面是因为其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因为其设计不够完善。据体验者介绍,谷歌眼镜不适合在明亮的光源下使用,且续航能力只有3至5个小时;三星等智能手表,由于其安装了诸多软件,一天需充一次电。另一方面,隐私问题也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手腕、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会记录使用者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能被使用的范围和限度,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此外,用户对该设备的使用习惯还有待培养。一项调查显示,美国18岁以上的青年中,虽然有十分之一的人拥有活动追踪设备,但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再使用;拥有可穿戴设备的消费者中,三分之一的人会在6个月后放弃使用。